admin 在 提交
邵惠民 高辉
《上海支部生活》
2009年8月上期
人的一生有多种活法,有人追求物质,有人追求精神,有人说有了物质就可以追求精神,也有人说没有精神有了物质又如何,而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帮扶和关心需要帮助的人,由此感受到善的博大,心的欢愉。
——金义
今年64岁的金义,退休前是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主治医师,2002年退休后,金义琢磨着,人退休了,为人民服务不能退休,应该继续用自己40多年来积累的中医知识和临床经验,帮助更多的百姓,并将传统中医发扬光大。因此,他在松江区创办了首家以中医额为特色的免费医疗机构,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心诊所”。
诊所开办之初,恰遇“非典”来袭,一时间人们谈“典”色变,知识渊博和经验丰富的金义查阅了《黄帝内经》、《伤寒论》、《湿热经纬》、《湿病辨伪》等大量著作和文献,对有类似“非典”病症的记载进行剖析与研究,及时推出了几味方子,用于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其实,那时的金义已经是一名健康宣传的志愿者,走街串巷,深入农村,不仅教给百姓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常常换位思考,站在百姓的角度看问题。从长期的行医看病和社会调研活动中,金义发现“看病贵,看病难”使广大百姓尤其是孤老及残疾患者的一大隐忧。有不少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患者,家境拮据加之看病不便,自己又缺乏必要的医学常识,常常耽误了最佳医疗时机,因此金义深深感受到老百姓看病最重要的就是既要方便又要有效,而且要价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问题。为了树立百姓的防病意识和健康意识,金义特地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印刷了一批日常防病与自我保健的小册子,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深受欢迎。
一次,松江区农村有一位孤老来电求诊,金义忙连夜冒雨前往,但诊断开方后,药店都已关门,金义只得再跑到市区抓药。当金义将建好的中药端给老人时,老人早已泣不成声。这种事例在“爱心诊所”创办的7年间数不胜数。每当看到孤老、残疾人、还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的眼神时,金义都感到自己身上的一份责任,面对各种困难,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他义务行善、服务百姓的承诺。
在行医中,金义特别注意跟病人的沟通,通过抚慰他们的精神和心灵来配合医治,通过打开病人的心结使他们获得身心健康。临近社区有位20多岁的精神病患者,几度扬言要跳楼自尽,金义的之后,急忙上面救治。他先用药物稳定住年轻人的情绪,然后在家人的配合下,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使患者慢慢平复下来。之后,金义定期回访,跟踪治疗,数月后,患者逐步恢复了正常,消除了自杀念头,而金义也成了他们一家的常客。通过金义多方努力,最终恢复健康的青年被某公司聘用,又找回了往日的朝气和自信。家人们都称金义用爱心挽回了濒临破灭的家庭。金义在医治许多疑难杂症的同时,双管齐下,在对症施药的同时,也传递着希望的种子,营造着和没快乐的愿景。“爱心诊所”开办没多久,有一位胃癌晚期患者慕名找到金义。经诊断发现,给患者的癌症已转移扩散,无法手术,不少医院专家都表示已回天无术,但家属还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金义,金义被他们的执着所打动,一方面安慰家属和病人一点要打足精神配合攻坚,一方面与有关专家研究分析病人的病例报告,并有针对性地通过中医中药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适时采用心理疗法,用亲情和友情筑起一道抗病大堤,一年不到的时间,病人的瘤体竟然消失了。之后,每次患者到医院复查,均属正常。一家人感激地称金义是“华佗再世”、“救命恩人”。金义只是淡淡一笑地说:“是你们自己救了自己。” 7 年来,金义共为千余名患者义诊治疗解除病痛,还尽己所能帮助孤老和残疾人,受到大家称赞。
风雨慈善路,七年一瞬间。金义在长达七年免费行医为民服务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广中医中药的最新成果,先后在《中国中西医综合临床杂志》等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引起专家及有关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平时金义还喜爱阅读比尔·盖茨和李嘉诚的传记。他认为慈善终将成为一种道德力量,推动整个社会 的发展与进步。金义还致力于普及健康生活与保健知识,作为志愿者先后到台湾次机会、漕河泾街道敬老院、闵行区爱心敬老院、第四福利院、九州小学等进行义诊和科普讲座。
面对即将到来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金义感到自己的退休生活充满了激情和亮色,他已筹划举办迎世博进社区系列讲座,定期到敬老院福利院免费义诊,并将自己钟爱一生的中医中药与“爱心诊所”的故事著书立说分享给大众。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金义真心希望自己的一点行动能还清额更多人的爱心。那么,心手相连、你我支持,整个社会将变得更加文明、和谐。